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

我看“陈可辛的专访”:港片导演不大懂内地电影

原文:青年报记者专访《十月围城》监制 陈可辛:张艺谋跑前面去,谁唱的空城计?

不禁去查了一下Peter Chan的简历,有香港的出生,泰国的成长,美国的研修,在Dreamworks执导过Hollywood影片,获得过金像奖和金马奖,应该算是有阅历的,导演最需要的东西之一。Peter Chan被我熟知从《如果爱》开始,作为Jet Li的铁粉,《投名状》自然让Chan在我的印象中加分不少。《投名状》让他在内地多了不少头衔“亿元俱乐部”,“陈氏监制”…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陈可辛:我已经不知道什么叫香港片了。罗马帝国都可以没有,香港片没有了,有什么大不了……

港片的境地确实惨不忍睹,罗马帝国留下的断壁残垣越是长久越是能激发后人无限的遐想,而港片的没落确实那么悄无声息。作为港片的导演层都能发出如此感叹,港片绝技江湖指日可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陈可辛:可以让人想很久的,那就不是商业片。《2012》多卖钱!多傻的电影!多少内地人喜欢看!而且美国都不卖钱,只有中国人喜欢看。……

Mr. Chan抛出了一个大大的“傻”帽给当下国人半支强心针的《2012》伴随着“三多”:多卖钱,多傻,多少内地人。虽然Chan已经进军内地多年,但是土生香港国外成长的经历是改不了的事实,港片导演不大懂内地电影市场。他的《投名状》算是成功了,但到底是谁让谁成功了?

说到《2012》,先看不二提供的不靠谱的数据《2012》内地狂收7500万 破两亿已成定局《2012》内地收2.36亿 占周票房九成以上《花木兰》首周收3200万 《2012》三连庄

在美国不卖钱是没错,可是香港大卖海外大卖。《2012》在中国的大丰收看起来是奇迹确实必然。作为中影/华夏的进口片,又是SONY出品,开画前没有超级进口片铺天盖地(暑期档《TRANSFORMERS II》如是),大多以为又是岁末的普通票房分账的进口片,预估1亿左右的吨位。第一天下来,情况不对——“周六《2012》的首映票比方舟的船票都难买”,接着票房如喷井一般……《2012》逐渐成立一种国内社会现象,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《大国崛起》。

电影难道一定要“深入”吗,怎么一听Chan的“它(《十月围城》)还是要比《2012》深入很多”让我想到五年前高中语文课上老师评语“A的这篇作文要比你的深入很多”。恐怕电影忒深入就成了高考作文忒难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陈可辛:……其实内地导演,我最怕的只有一个,就是冯小刚。因为冯小刚是人民的导演,其他人都跟人民脱节,只有他一个是人民的导演。这是香港导演学一辈子都学不来的,香港导演一辈子都不会有冯小刚那么厉害。冯小刚的纪录是全世界都没有的,是斯皮尔伯格都没有的,能够十几年连冠,而且每一部电影都既有质量又有票房,既有商业又有人文。所以只有在内地这个大的平台,才真正考验香港导演的才华,就是能不能跟内地老百姓接轨。

作为导演,这么评价另外一个导演,确实有风度,倒是和你的飘飘长发有几分相似。Peter Chan怕冯导是有原因的,而且这个原因让我不得不服。2008年贺岁片Chan的《投名状》P.K.冯的《集结号》,不管是口碑和票房都输了,至少我认为,而且虽然输得窝心但又不得不心服口服。还是那句话港片导演不大懂内地电影。

没有评论:

《体育媒体观察》美国年度体育媒体事件,詹姆斯和ESPN的《抉择》排在首位

在获得原作者 @paulsen_smw 授权下,把《体育媒体观察》美国年度体育媒体事件的第一位The Decision《抉择》翻译了一下。文章对我来说有点长,翻译也 比较拙,见笑 。 #1:The Decision《抉择》       对于2010年的体育媒体来说,《抉择》...